很多的软件、服务等,都提供免费的服务,也有先免费后收费,但是并不是面向同一个群体。免费是吸金前的养鱼,待其养成足够的商业价值,再面向B端或高需求人群收费。自己推到平台级别,成为一个搭戏台子的人,唱戏的是用户,更多的是免费用户,收费用户基本都是在“索取”。平台只管舞台经久不衰,就像开剧院一样,有那些个恩怨情仇,剧院才会有持续的活力。
举例:
比如企查查,先是收集了很多的企业数据,这些数据在公开渠道都能查到,但他做了查询的优化,使得更简洁易用,也邀请企业入驻,这些都是免费的。但是你若要查些它利用这些数据做的关联挖掘,就需要花钱。实际上每一个免费用户都成了企查查的数据贡献者,这些数据对单一的个体没什么多大用,大不了就查查企业的概括,但这些其实都能从公开渠道获得,他用易用性吸引和留住客户,但这些数据经过整合就成了向用户收费的筹码。
还有地图软件,我们使用导航这样的基本功能都是免费的,初期的一些商家入驻也是免费,但正是因为这些免费,使得导航软件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,这使得导航软件有了收费的筹码,商家入驻,花钱在地图上获得推荐、店铺主页等。
在很多的线下店也是如此,在星巴克Wi-Fi免费、充电免费、座位免费,除了那杯咖啡,几乎全都免费。但在那个半封闭的场所,就一直弥漫着咖啡的香味、人性的贪婪、攀比等,有人买第一杯就有人买第二杯……很少有人真大只是去星巴克蹭网,然后什么都不点。同样,也正是因为如此多的免费,才让它的收费有足够的筹码。
这背后不仅是经济规律、消费心理,更是整个人类的“陷阱”。如果,我今天开一家网吧,一共120个机位,每天20个机位都免费,但免费的机位没人每天只有三个小时,且不配空调。剩下的100个机位,60个普通机位,40个包厢机位。60个普通机位也可以免费1小时,包厢每周有三个小时的免费。只要是会员,就可以线上预订。其实这么细细地“设计”,一定能套牢半价5公里的网民。